Sunday, December 13, 2009

Sunday, November 22, 2009

how to make ppt presentation

How to Create a Great PowerPoint - Take 2.0 from Alvin Trusty on Vimeo.

说别人之前先想自己

最近常在香港的地铁里穿梭,发现香港地铁的效率很高,秩序井然,不觉羡慕。也开始追究其原因。其实除了设计科学合理之外,人的行为对于地铁的顺畅也至关重要,那么是不是香港人的素质比内地人的就好呢?内地的地铁挤,秩序差是因为人的素质不高呢?我说绝对不是。

一进入香港地铁,你就会发现人流的引导和管理措施无处不在,地板上有箭头,电梯的台阶用黄线分成两半,一半用来站人,一半用来做赶时间的人的通道。指示牌十分清楚,用来引导人流的铁栏杆将地铁里面的空间划分成一条条忙碌但互不干扰的长龙,此外还有许多惩罚性措施的标志也格外显眼,比如对抽烟、随地丢垃圾等行为的处罚动辄就几千港币。

在政府花了如此大的教育的心思之后,这里的人才会上下班尽然有序的在人潮汹涌的地铁中通行。这时候想起了之前一些领导人在提到中国大陆无法实行民主选举时说国民的素质还不足以支持民主选举,真可谓荒唐可笑。在说国民素质差之前,你是不是应该想想国家到底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和心思来教育国民,否则只能徒增别人的笑柄啊!

为什么下雨总是在自己不带伞的时候?

记得是去听Steve Guo的传播理论课,自己找错地方找到了旧校区,发现上课的地方应该在新校区,于是准备折回,没想到就在这时下大雨,又想赶去听课,只好冒雨。

头发被雨淋湿的时候想起自己在出来听课的时候才将雨伞放在了办公室的桌子上,要知道这把伞我平时可总是背在身上的。于是在湿淋淋的情况下,想到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带伞的时候不下雨?为什么我们一不带伞就下雨?

想了半天,其实也想明白了,如果你总是带伞,其实下雨的时候你用伞遮雨这样的幸福你往往是不会记得的,所以其实你带伞还是划算的,只不过你偶尔不带伞刚好撞上下雨,觉得自己倒霉,所以才有这样的怪逻辑吧。

以后记得带伞!

女人需要多少衣服?还是永远需要下一件?

那天去陪老婆去中环购物,人很多,在cotton的门店,赶上打折,许多女性在里面淘衣服。可能是我少见多怪吧,有个女孩子买衣服的架势着实让我开了眼界。

在环形的衬衫架子旁白,她放了一个篮子在架子下面的地方,之后手转动架子,并不断将自己看中的架子上的衣服从架子上扔下去,于是,衣服就一件件的掉到了她预先放好的篮子里,说的直接一点,她买衣服就象我去市场买小白菜、买土豆一样,可能我买菜的时候还没有她那么潇洒,挑的可能还会比她仔细。

消费能力真强啊!她真的需要那么多衣服吗?还是她刚来香港,身边没有多余的衣服才疯狂采购。不清楚,但着实开眼界。

Wednesday, October 28, 2009

小心鼠标

昨天晚上在浸会看了一个微型展览,展出的是一些用玻璃做成的作品,挺有趣的。其中有一件作品如下:





手机拍的,可能清晰度不够,作品是九个用玻璃做成的鼠标,其中中间的一只鼠标变成了鳄鱼的头。看着这东西觉得有点意思,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在头条日报的好好过日子专栏里的一片短文,说电脑科技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为我们节省了时间的同时,也吃掉了我们很多其他的生活乐趣和宝贵的时间,让我们花了许多无谓的时间,手握鼠标在网络上闲逛。

的确如此,这个作品跟这篇文章似乎在说同一个意思。我们真的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在电脑和网络上了!所以,下次当你用手抓鼠标的时候,想想这条鼠标鳄鱼,它可不仅是件利器,同时也是个很危险的动物哦!电脑前面握着鼠标的各位,小心鼠标~~~啊!

Tuesday, October 20, 2009

A型血

从蒙哥马利到普京,从黄家驹到梁朝伟,从麦克尔乔丹到姚明,A型血“家族”的名人都有着严谨,执着,务实的性格。

Thursday, October 8, 2009

「光纖之父」高錕頑皮、慈愛的笑

中新社記者 劉丹
十月七日上午,在美國硅谷一個為智障和體障老人服務的健康中心,三十八位老人正在做椅子操。伸手、抬腿、轉動拳頭,老人們跟著老師一起喊數。
身材瘦弱,雙鬢灰白,著紅色圓領衫的高錕坐在第二排,抿著嘴笑嘻嘻看老師,一招一式不含糊。
椅子操做完,高錕臉龐紅撲撲。老師把潔手劑擠在他手心裡,高錕邊洗手邊頑皮地把雙手攤開,「看,很乾淨。哈哈!」
「嗨,你好!」高錕未語先笑,用漢語對中新社記者打招呼,「我知道你們是來找我的。」
他笑瞇瞇地看著記者,「我知道你們想問我什麼。我告訴你,我很高興,(得獎)是非常棒的一件事!」
他端詳著中新社攝影記者的相機說,「我以前喜歡照相,自己洗照片,黑白的。現在什麼都不做了,鍛煉第一。」
護理人員塔普切斯基說,「你知道嗎?查爾斯跳舞跳得很好喔!」她轉過頭看高錕,「查爾斯,我們跳舞。」
編花、換手,伴著掌聲和哼鳴聲,笑容燦爛的高錕和塔普切斯基跳得很開心。
中飯端上桌,托盤裡兩個肉丸,一小份意大利面,炒西蘭花和菜花,還有生菜沙拉。高錕要了一杯蘋果汁和一杯白水。
「喜歡這裡的飯嗎?
「不錯,很好。」
「喜歡上海菜還是廣東菜?」
「哦,不記得了。我什麼都喜歡吃。」
健康中心主任帕克女士告訴中新社記者:「我們昨天才知道查爾斯是一位非凡的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我們還來不及為他慶賀。他今年夏天開始到這裡做體能鍛煉,友善和氣,愛問老師問題,大家都喜歡他。」
窗外花木扶疏,陽光明媚。室內長桌旁,七十六歲的「光纖之父」高錕用刀叉認真吃中飯。
同日下午,記者來到在高錕、黃美蕓夫婦硅谷的寓所。這是一個鬧中取靜的社區。公園就在咫尺,馬路對面有華人超市,日本餐廳,電器店。兩層樓的公寓是女兒高明淇以前的住所,高錕夫婦每年從香港來美探親就住在這裡。今年夏天定居美國後,這裡成了夫婦二人的住址。
小小的書房,兼具餐廳的功能。靠牆的書架,擺著英文版的《水滸傳》、中文版的《笑傲江湖》,還有高錕關於光纖的著作,全家照和夫婦合影到處可見。黃美蕓說,「高錕以前喜歡看古典小說和武俠小說。」
兩隻魚形的陶瓷盤子,是高錕今年五月在香港完工的手工藝品。「高錕喜歡做陶瓷,他在香港跟陶瓷老師學手藝。」一隻慵懶的陶瓷肥貓,趴在一張軟墊上伸懶腰,也是高錕的得意之作。
冰箱門上,貼著一張日程表,是高錕每天的鍛煉和活動安排,有手工課、音樂課、網球等。
今天剛裝好中文電視,黃美蕓可以收看舊金山本地中文臺和香港節目。
電話鈴聲不斷,樓下書房的電話電池沒了,七十五歲的黃美蕓身材嬌小,卻健步如飛。一連串的樓梯聲後,她在樓上臥室裡用英文、國語和廣東話回答不同媒體打來的電話。
兩點鐘左右,黃美蕓從冰箱裡取出牛奶,倒在一個細瓷茶杯裡,再取出一盒芝士咖啡蛋糕,切一小塊放在小瓷盤裡。牛奶和蛋糕放在書房一張圓桌上,又擺了一把小叉在旁。
「兩點半,我們要走路到YMCA鍛煉一個小時,這是查爾斯的點心。」
屋外傳來剎車聲,健康中心的專車送高錕回家。高錕進門換鞋,坐在圓桌旁喝牛奶,吃蛋糕。
「牛奶太多了,我不喝完行嗎?」他用孩童般的笑顏仰頭看著黃美蕓。
「最好喝完,今天熱,你會口渴。」
「那好,我喝。」
九月份,他們剛剛度過了五十週年的金婚紀念。下月就滿七十六歲的高錕和七十五歲的黃美蕓仍然像一對情深的伴侶。
「他很乖,聽我話。得病後有時候記不得事情了,他就笑。每晚九點睡覺,早上七點左右起床。吃飯香,睡覺香。」
「我們已經商量了,我們要去參加頒獎典禮,一生就此一次。我們還打算把七十萬美元獎金的一部分贈給香港聖雅各福群會老人中心和美國阿茲海默癥研究協會。」
黃美蕓說著,高錕微笑著聆聽,眼睛溫柔平和。
兩點三十五分,記者開車送高錕夫婦到附近YMCA,高錕下車後握著記者的手告別,溫熱而有力,兩眼滿是慈愛的笑意。
高錕夫婦手牽手朝大門走去。陽光下,兩個瘦弱而纖細的身影,依舊蘊藏著蓬勃的生命力。(完)

Monday, September 28, 2009

近半男士不擁抱家人

近半男士不擁抱家人
2009-09-28
【明報專訊】給至親一個擁抱,能表達一份愛和關懷,不過,一項調查顯示,有三成受訪市民在過去一年都沒有「抱抱」任何家人,而有近半數受訪男性更完全沒有與家人「抱抱」。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今年6至7月以問卷訪問2048人,發現過去一年逾六成受訪者曾與家人「抱抱」,不過仍有三成多未有「抱抱」任何家人。有近半數受訪男性過去一年完全沒有與家人「抱人」或「被抱」,而女性則約為三成,顯示女性較男性更會主動擁抱家人,亦有更多機會獲家人關懷。

調查顯示,最多主動會抱的家人是母親,有39%,其次為丈夫(29%)及女兒(27%),而最多受訪者會被丈夫擁抱,有32%,其次為母親(28%)及女兒(27%)。

負責調查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督導主任潘永盛表示,男性一向少「抱抱」,可能因男性形象被認為沒那麼需要呵護,而調查結果又反映一般會「抱抱」的家人都以兩代核心家庭成員為主,鼓勵市民應擁抱更多核心家庭外的成員,如祖父母等,「不要看輕擁抱這個微細動作,其實可融化隔膜,多擁抱家人有助鞏固大家關係」。
癱瘓婆婆在擁抱中重生

「抱抱」除可帶來關懷,更是治病良方。77歲的吳老太早年因中風手腳癱瘓,不能說話,曾想過放棄自己﹕「不如死算數!」不過她的家人,包括丈夫、子女和孫兒卻對她不離不棄,經常以擁抱表達對吳老太的愛,丈夫吳觀清說,「太太當時病到懵懵地,跟她說什麼都不知道,但是我們攬她,就好實在令她知道我們惜她」。

現時行動矯健,精神煥發,吳老太回想起當日多得家人支持,令她只住了50天醫院便可回家,「當時他們攬我,心裏覺得好舒服,如果我走了,他們會好傷心」。

Saturday, September 26, 2009

Monday, August 17, 2009

我看“魯迅淡出教科書”

我是从内地的学制中培养出来的,我想说说我自己对初中教科书中鲁迅作品的看法。

第一眼看到这篇东西我其实觉得是件好事。以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我在小学、初中甚至高中课本中读到的鲁迅的文章,的的确确给我晦涩难懂,而且朗读起来不上口的感觉(可能是内地的学生古文的底子也较薄)。以致到后来,每到语文课讲到鲁迅文章的时候我就有点犯愁。因为鲁迅写文章所用的白话文并不是地道的白话文,许多句子又很难理解,加上初中时对文章写作的背景也了解的不深入,所以每读到鲁迅真是颇感痛苦。当然鲁迅的几篇“不那么深刻”的文章,比如孔乙己,社戏,少年闰土则给我印象很深。记得那时我曾强迫自己读了一遍鲁迅的《狂人日记》,但读完之后脑袋里只留下谁要吃谁这样的字眼,至于这篇长篇的文章要表达什么,还真是毫无概念。反而自己看的好多Jack London的短篇,三毛的游记,总是给我国文的美好印象。 随口问读中文的老婆,她对中学课本里鲁迅文章的印象跟我也差不多,而她对国文的热爱,对这个世界的观感,则也是来自自己大量的课外阅读。

另一方面,我可能还要稍微介绍一下我当时所用的语文课本的情况。与香港的必读加课外选读的语文教学不同,大陆初中的语文课本,在当时的我甚至是现在的我看来,选择的文章基本上没几篇是我喜欢看的(倒是那些古诗词还能让我体会到一些国文的魅力)。鲁迅只是初中时候的我觉得晦涩或读来不知其味的若干作者之一,所以这样在初中生(甚至很大程度上在现在的我)眼里缺乏趣味的课本实在是对学生读写能力成长的一个不利因素。而且东方文章中“教育就是灌输”的观点我绝不认同,如果教育是灌输,要这么多人研究教育做什么?如果教育是灌输,与专制统治、将牲口的头按在水槽里有什么两样?

我觉得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以让学生体会到国文的魅力,让他们真正学会读写,爱上阅读和写作为最高宗旨。一旦阅读成为能力,习惯甚至爱好,我们何愁什么文章在课本里见不到了呢?可能抽出来一篇,换来的是学生日后对同类文章十篇,百篇的阅读量。在国文教育里面最不幸的就是在学生刚开始养成读写能力和习惯的时候,让他们读难度大的文章,反而让他们失去了阅读的乐趣。教育学里面讲最近发展区,讲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这样的效果是最好的。如果不用跳就摘到,没意思,如果再怎么跳都摘不到,我想学生可能从今以后对苹果也就没啥兴趣了。

我坚信读得越多,知道的越多,人就会越有力量,中国的强大绝对不能靠愤青。如果鲁迅手中的笔是投向反动派的匕首、投枪,那么前提是他必须在成长阶段有极好的国文功底,否则力量何来?在当下的中国,我坚信更多的谭作人,更多的艾未未,更多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才是中国的栋梁,而不是不爱读书,不会表达和思考的愤青。况且,我们并不能发现铁骨铮铮的爱国栋梁与鲁迅的作品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就象鲁迅的作品与愤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一样(更多的时候我认为愤青的产生不是因为读了鲁迅的作品,而是读了很多别有用心的简单的煽动言论而已)。

所以,我觉得东方对大陆教科书这一改动的反应有点过了。或者这只是东方对大陆许多改革的成见和思维惯性。这种思维方式似乎与Media Literacy所要求的客观、全面、批判的思维方式很不一致,但不失为Media Literacy education的好素材。各位同仁,我们任重而道远啊。





魯迅淡出教科書 民族脊樑成雞肋
本文重點:骨頭最硬 橫遭冷落

內地新版中學語文教科書大幅減少魯迅作品,輿論沸反盈天,痛批當局數典忘祖者大有人在。陪伴幾代人成長、被譽為中國民族脊樑的魯迅文字淡出校園,不再經典,官方給出的理由卻是「生澀難懂,學生不好學」。其實冷落魯迅的背景遠不在此,在當局看來,魯迅對社會、人生、國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以及對邪惡勢力不屈服的硬骨頭精神,與「和諧社會」並不「和諧」,必欲剔去而後快。
首先,「學生認為生澀難懂」成為當局決定減少魯迅作品的原因,實在荒唐得離譜。教育本來就是灌輸,如果教材要以學生的好惡為依歸,那還要學校做甚麼?教科書選何作品,主要由道德和文學價值決定,不能一味迎合學生口味。更何況,「生澀難懂」,都是相對而言,《詩經》、《離騷》、《楚辭》不見得比魯迅文字易懂,如果一概刪除,學生還要不要學習傳統文學?

其次,「魯迅作品與時代發展有隔閡」的理由也很荒謬。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文明史,一脈相承,魯迅作為「五四」先進文化的旗手之一,其作品及其思想始終走在時代前沿,感召鼓勵民眾投身反封建求民主的鬥爭,為何時至今日,國力強盛之際,魯迅作品反而落伍了呢?難道今日莎士比亞在英國、托爾斯泰在俄羅斯,也都有這樣的遭遇?

骨頭最硬 橫遭冷落
更離譜的是,淘汰魯迅作品的另一理由竟是,魯迅是當代憤青(言論激進的網民)的重要思想來源,少學點魯迅可少製造一些憤青。不錯,魯迅雜文如匕首,橫眉冷對千夫指,用辛辣筆觸無情揭開人世間光鮮無比的外衣,但決不似恐嚇、辱罵那麼簡單,而是勇於擔當民族責任,凝聚着理智思考,而且魯迅愛憎分明,對百姓俯首甘為孺子牛,不可能成為「憤青」的精神領袖。

魯迅的骨頭最硬,沒有絲毫奴顏和媚骨,因此從來不為統治者所喜歡,民國時代如此,中共建政後,魯迅一度成為「階級鬥爭」的武器,如今要建設「和諧社會」,當局不再需要鬥士,「痛打落水狗」的魯迅精神難逃被棄置冷落的命運。內地一名作家的張狂言論或許多少表露了為政者的心態,他說:「建設和諧文化,必須打倒魯迅。」其理由竟是,孔子和毛澤東的思想實質分別為「愛」、「建」,而魯迅思想突出一個「反」字。

事實上,當今中國還未強盛,天下從未太平,和諧社會不應一團和氣,魯迅最可寶貴的民族精神並沒有過時,「反」不僅需要而且不可或缺。難道對貪官腐敗不要「反」?對貧富懸殊、社會不公不要「反」?對佔我疆土海域的侵略者不要「反」?

為政者在建立「和諧文化」的幌子下,將魯迅作品淡出教科書,讓魯迅的批評精神和風骨遠離年輕一代,用心良苦,實在是可悲之舉。誠如郁達夫所言,「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為可悲。」

Tuesday, June 30, 2009

Love is free

sheryl crow

Sunday, June 28, 2009

转载: 2009匿名網民宣言

2009匿名網民宣言
檢視
修訂版本
週五, 2009-06-26 12:54 — 尤拉

(寧可站箸死,不可跪箸活;生存本來沒有什麼,死亡於我有何懼?)
你好,中國政府網絡審查部門。我們是匿名網民。長久以來,我們目視了你對互聯網的所作所為。你對互聯網言論自由的無端封鎖,你對互聯網先進技術的敵視,你勾結宣傳喉舌對事實真相的扭曲,你運用網絡評論員對網絡輿論的的毒化,這些都深深地刻印在我們的記憶中。隨著最近你綠壩強制安裝的通知和對谷歌的惡毒誹謗的出爐,你全面控制全面審查互聯網的險惡用心已經明白無誤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我們匿名網民於此決定,我們將從2009年 7月1日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對你所控制的網絡審查體系發起全面襲擊。
為了保衛互聯網的自由,為了推動人類網絡化的前進,同時也為了我們自己的網絡權利,我們將對你的網絡審查體系進行系統性破壞並展現你所謂網絡審查體系在真正網絡力量之前的渺小。我們將你視為網絡頭號公敵。我們對你發起的將是持久戰。無論你如何利用宣傳喉舌愚弄輿論,你終將湮沒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你古板的宣傳手段,你文革般陳舊口號式的叫囂,你對互聯網的無知,你“為了下一代”之類的虛偽說辭,這些都為你的徹底失敗敲響了喪鐘。你無處可逃,因為我們無處不在。國家暴力機器不能拯救你,因為我們每一個成員的倒下,都意味著另外十名新成員的加入。我們清楚地意識到你會運用你慣常的階級鬥爭伎倆,在你的蠱惑宣傳中賦予我們“不明真相群眾”的標簽在我們與普通民眾之間劃出界線,然後賦予我們“少數不法分子”的標簽在我們內部劃出界線,最終各個擊破。對我們來說,這是可以接受的。事實上,這是我們所鼓勵的。原因很簡單,你越這樣看待你的人民,你皇帝新裝的美麗就越不言自喻。
隨著人類網絡文明的發展,處於優勢地位的統治階級敵視網絡化的陳舊意識形態逐漸成為歷史發展進步的阻礙。舊意識形態勢力對新興網絡勢力的誣蔑和壓迫,對網絡世界的敵視和封鎖,這些都表明了他們對於歷史潮流的恐懼,都將成為他們在退出歷史舞台之前的最後掙扎。那些妄圖在歷史車輪面前螳臂擋車的,都將最終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即使你的血液正在得到數字移民的緩慢補充,你在可見的未來將仍然無法理解網絡。我們會欣賞你對於異己幾十年不變的陰謀論觀點和文革口號文風,因為我們也會有懷舊的心情;我們也將笑談你試圖在互聯網上劃出國界的舉動,因為愚蠢行為從來都是史書中的笑點。不過我們可以真誠地告訴你:
沒有人想要更迭你的政權,我們對你陳舊的政權概念和意識形態爛腌菜毫不感興趣。你無法理解在人類網絡化的歷史潮流之前宏大敘事為何而消解,你也無法理解國家和民族概念為何將分崩離析,你無法改變你對互聯網的無知。你的政權無法成為我們真正的敵人。我們不是任何國家和組織的朋友,我們也不是任何國家和組織的敵人。只有你是你自己最大的敵人,你正在為你自己掘下腐爛和異化的墳墓。我們對即將進入歷史垃圾堆的事物沒有興趣。網絡化是你無法阻擋的歷史潮流,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未來方向。事實上,我們並不反對你通過切斷太平洋海底光纜而獲得對信息的絕對控制;你對歷史前進越阻礙、你造成的矛盾越深化、社會運動就越劇烈,倒退只能加速你被異化、被取代的歷史進程。明日的太陽不會照耀那些恐懼明天的人。
我們是匿名網民。我們是全球網民的總和。我們行為一體。我們是主宰網絡。我們不可計數。我們每個成員的倒下都意味著十名新成員的加入。我們無處不在。我們無所不能。我們不可阻擋。我們沒有弱點。我們利用一切弱點。我們是隱藏在每一張面具之下的人性。我們是人性的鏡子。我們生而平等。我們天然自由。我們是軍團。我們不饒恕。我們不忘記。
自由引導網絡。
我們即將到來。

Monday, June 22, 2009

香港的小感动

之一:被车让了一下

晚上穿过九龙塘回家,在经过一座豪宅大门的时候,看见大门前有辆BMW在倒车,想倒进豪宅的院子里。我于是按照大陆的习惯,停下来让车过,但是BMW红色的车尾灯一闪,停住了,我转头一看,车里一个中年妇女微笑着使劲冲我摆手,让我先过,我于是会意的点头,并快步走过,过了之后,心里还小小感动了一下。
回来跟老婆讲,老婆说,本来就应该这样啊,看来她来这里久了,可能对这些细小的文明都已经习惯了。不过想想国内的宝马车撞人,香港富人的行为有时还是能让人心头一暖!

之二:事故当事人家属之间的互相鼓励
早晨在报纸上看到昨晚的一起车祸。受害者有三个人,其中两人已死亡,还有一个被送院,还在救治。早晨两名死者的家属在到医院确认了在事故中去世的亲人之后,一同到还在抢救的另外一个伤者的病房,看望那个伤者的家属并互相鼓励。这个细节着实让我吃惊并感动。同时在事故中不幸失去亲人的素不相识的几家人,居然在痛失亲人的同事,还不忘鼓励病危中的伤者及其家人,的确让人十分感动!

我的财产

人文关怀的精神特质是老师真正要教给学生的东西,这个,我有!我可以把复杂的东西用简单的方式给学生讲清楚,我爱琢磨如何以形象易懂的方式教学生。我是教书这块料!

体会香港民主

4月23日,从浸会回家,路过十字路口的行政楼,看到许多学生在集会,申讨校方对学生宿舍管理和将原先的两人间改造成三人间的政策,学生质疑校方在住宿安排和住宿政策方面没有征求名义,并涉嫌暗箱操作。许多学生在行政楼前搭起帐篷,准备打持久战。香港的许多民主党派人士也到浸会支持学生的运动。

觉得,香港这个地方还真是挺可爱的,也觉得香港人真是挺幸福的。他们有话可以讲,而且有空间给他们讲,而且许多人还能帮着他们讲,真不错!

内地自从六四之后,大家都好像很乖,不谈政治也似乎成了人们的习惯,而且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也似乎让人们本身失去了谈政治的兴味。于是,只能这样了吧,人人也就只能将“体制问题”作为口头禅来抒发自己对许多许多不合理有现实存在的很多现象和事物的无奈的情绪!仅此而已!

希望,中国快快发展!

“英雄”廖哥

最近一次见到廖哥,是前几个月的事了。我还是拿着我那台旧电脑去他那里修,所不同的是,铺子里空了很多,人也没有几年前那么多了,加上我也就两个顾客。因为电脑的主板是华硕一款经典的板,所以廖哥很快搞定,并开出老价钱25块。我付了钱,问现在人怎么这么少。廖哥无奈,说现在都没人用台式电脑了,都用笔记本了。原先修CRT显示器的伙计也走了,现在新来了一个修液晶显示器的。说话的时候正在旁边忙活,不过好像不是很有办法修好面前的那台液晶。最后我道了声谢,转身离开,廖哥还有点不舍的说:慢走啊!

他这一说我有点伤感,记得前几年的时候,我每次到廖哥这里修电脑,都是挤的一塌糊涂,不但附近大学的学生来修,连远处大学的学生也抱着他们的大部头台式机来修。廖哥更是忙的不亦乐乎,但是从他的繁忙中,看得出他那种满足和成就感。是的,他修台式机真是轻车熟路,一会儿搞定一个,记得他尤其善修主板,一把烙铁更是用的出神入化。

可是无奈技术发展太快,转眼间个个都用笔记本了,廖哥倒是一时没反应过来,发现自己的技术过时的时候倒是有些愣住了,还在那里执着的等待客户,但是无奈客人总是越来越少的。

老祖宗说的没错,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廖哥大概也是太享受之前那种忙碌和成就感了,竟忘了关注技术的发展。不过凭廖哥的能力,搞定笔记本维修也不是难事,关键是他现在要求变了!

我拎着我的电脑主机离开雄辉维修部,廖哥则坐在店里的工作台后面目送我,突然,我觉得他挺像个英雄,不过是个没落了的英雄。

Friday, June 12, 2009

转:戏剧学院尹珊珊博士谈“南京、南京”

戏剧学院尹珊珊博士谈“南京、南京”

徐小平按:尹珊珊是我多年的朋友,同时,也是我崇拜的80后新生代知识分子。这篇文章摘自她的博客,未经她的同意。但我觉得这是我看到有关话题最好的一篇文章。

下面是尹珊珊文章:

系主任教父路老师给我看南方周末电影局官员评论南京南京的文章,然后问我有什么感受,我说他说得没错(基本是力挺陆川),但这已经到了底线,就是言论自由。感受就是,一个人,花了大笔的钱,占用了大量的公众资源(多少的版面,多少的电视时间,多少的公共空间……),去发表了一次带有挑衅意味的演讲,好吧,这是合法的,可大约很多人已经感受到,这是不公正的,我就纳闷了,这些公共资源如果不给南京南京,或者不给那么多,说不定会做出有意义得多的事情。

错误的不是哪个民族,而是战争。这个命题在电影中由真正的男主角表达,因此成了主流,他人的牺牲和行为(无论是平民还是汉奸)都是为这个主题服务的,我就想骂了,用南京大屠杀来承载这个母题,对中国人来说,是不是太他妈的残酷了一些?我并不是说,南京大屠杀就是要让中国人憎恶日本,抗日情绪一直绵延万代,可他妈的你反省战争本身,干嘛不反省军阀混战?甚至不反省国共内战?你他奶奶的反省南京大屠杀?是因为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不需要过多交代吗?真是让人瞠目结舌,我根本不是个愤青,也觉得实在是太过了。

挚友的文章说得好,感觉就是对方还没说对不起,我们就先说没关系了。这是个什么支点?

我只能安慰自己说,陆川的发言仅仅代表他本人,任何人都可以有任何的历史观,管不着,也由不得我们管,我们所有的权力仅仅是评论和发表看法,正如那个电影馆员来说,一个新生代导演来关注如此苍老的历史事实,已经难得。好吧,是很难得。我甚至觉得有点愧对祖上的感觉,先人有知的话,请明白陆川并不能代表大部分的现在活得好好的、仍然记住历史的中国人。在南京大屠杀这个事件里,可供反思的包括战争是一切罪恶的源泉,但这绝对绝对不会是主体的母题!!!

新视角是很多新导演喜欢使用的路径,可以冠以很好听的名字多重视角,多重反思等等,但南京大屠杀中使用汉奸和日本军官为新视角,我对这种勇敢真的是叹为观止,而且我坚信,无论时间过去多少年,观看这件事情的正常视角,仍然不会客观地转移到所谓的汉奸和无辜的日本军官这样的狗屁视角上去,如果会的话,也会有人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无辜军官写诗。

不是过分的说,陆川这种行为,受到法律保护,但这是一种污点,如果他拍摄的不是南京大屠杀,而是奥斯维辛集中营,他一辈子都不会再有导演电影的机会。是的,极端的民族情绪一文不值,会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传唱的笑话,但陆川这样的作品,仔细分析,则已经是荒唐,自以为是的视角,铤而走险的表达,可能只有在现在这种思想混乱的中国才会被姑息!

枪杀汉奸时候日本人背过头去,中国大兵被羸弱姜老师舍命相救之后不久就笑靥如花,还有如此不可信的男主角自杀躺倒在花丛中(从他前后的故事中,这种自杀和他之前的行为完全不对等,如果非要找个理由,我想可能是他爱的百合子死掉了,那个时侯日本的基督徒不在少数,难道都像他一样在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就自杀死掉了吗?),我看不懂,无论是从技术性的剧作角度还是情感角度。

别跟我说什么初始版本有四个小时,现在只有两个小时所以要舍弃大量的镜头,我仅从你保留了什么镜头才能知道你到底要说什么?请问你到底是在剪辑台上嗑药了还是被阉割了?我仍然期待以后的陆川,但希望你不要再拿这样的作品出来,从这件事情中,你至少可以突然发现很多以前可能并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崔卫平老师的技术分析,很值得一看。史观的基本错误不能因艺术之名与独立思考之名被篡改,那是几十万人的性命和屈辱,那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丑恶的事情之一,中国什么都不自由,南京大屠杀的思考却首先自由了,而且自由得这么离谱,如果陆川愿意呈现4小时的最初剪辑版,我还是愿意看看的,不为了解你的思路,只为为那些屈辱地死去的无辜人民找到一些见证的瞬间。

我评“作家姚鲁评《南京南京》“--操!

在网易论坛上看了一篇烂文:作家姚鲁评《南京南京》
我真想揍这个鸟人。想回贴结果这个论坛不让匿名发贴,实在气不过,只能写到自己的BLOG里。

我非常蔑视诸如姚鲁这些毫无血性(甚至良心),道貌岸然,在这里坐而论道的鸟人,明眼人从你的这篇鸟文就知道你是个怎样的人。摆什么臭架子! 谁他妈的能实实在在的尊重一下十三亿中国人的感受?说什么文本分析,说什么自己功力深厚,大学生怎么了,五四运动也是大学生作出来的。凭你们这些鸟人,中国早就完了。 当然,从姚鲁写文章的腔调来看,也不排除他受人指示,被人雇佣,我想我也只能从这个角度上容忍和稍微理解一下你了。 同时推荐大家看:戏剧学院尹珊珊博士谈“南京、南京”

挺乱!

最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事情。
公交车燃烧,
市长被调查,
娱乐圈有点乱了,
国嘴英年早逝了,
四川山体滑坡了,
内地的电脑要装绿坝软件了,
nba还在打着总决赛,
怎么那么多事情?

Saturday, May 16, 2009

Monday, April 27, 2009

A Scary invention

如果能无时无刻走到哪就Twitter到哪,应该可以满足不少人向全世界发声的欲望吧!而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Adam Wilson则更进一步,把向世界发声的动作从「手动」升级到「脑动」,他将一般的脑波控制装置稍为加工一下后,只要脑袋用力想,就能在Twitter上留言,虽然一分钟只能打10个字母符号的速度,真的有点给他小慢,不过想想它未来的潜力吧!或许这顶看起来像科学怪人的脑波判读帽,将来会变得稍微时尚些,或许脑波讯号的传输将来会变得更快更灵敏,或许假以时日无线网络的覆盖率会变得更大更广,或许将来凭脑波无线上网根本就是小case,或许.....未来这些或许将使得脑波Twitter变成满街跑的流行。
下面是演示:

From :http://nitrolab.engr.wisc.edu/blog/?p=39

Tuesday, April 21, 2009

recommendation of a speech

a very good speech that worth to introduce to others




an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is speech is available at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1R-jKKp3NA&feature=player_embedded

Sunday, April 19, 2009

a clear tutorial for using de.licio.us

the following video is a very clear presentation on how to use de.licio.us. maybe it is not new to you, but if you are not using de. licio.us, use it now, it may help you to find people have common interest and useful resources.

Saturday, April 11, 2009

无数的帐号和密码

本来想上来写点东西的,结果不记得blogger的密码,于是试了若干个密码不灵后,重置了密码,方才上来,结果自己要写什么,早就不记得了!
唉,这个世界,太多帐号了,太多密码、数字要记了,设置的时候容易,但是转身就忘,忘了可就不那么容易找回来了!

未来的大学?

未来的大学?

未来大家可能都不用去学校上大学了。

说大学之前,先说说将来的前大学教育,也就是基础教育。将来的基础教育会有新要求,不仅要教学生读书、识字、还要教学生使用常见的数字技术,并让他们理解数字技术和数字文化的实质,确保他们掌握利用数字技术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的素质和能力,也能够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字技术继续学习和掌握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的数字技术。

每个人只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了基本的literacy的教育,就发给一个毕业证书,这个毕业证书证明你能够利用数字技术在一个数字文化的环境中有效的学习、沟通和生活。未来的大学将只是作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一个师生交流讨论的场所而存在。

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作为一个数字社会中“有文化”的人而进入这个社会生存和发展。因此将来的大学的招生标准可能是大家都可以来注册,大家所学的课程都是一流名校制作的课程,之后按照学生学习所能够达到的水平来分层次,学习完相关课程后高水准的学生可以到名校学习,在那里跟与他们相同水平和层次的老师和学生对话、交流、学习。而普通水平的学生则可以在普通的大学跟相类似水平的同学、老师继续学习。

这样,将来的大学由于课程开放、专业没有局限,就能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行学习,这样就能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为每个人总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学科和专业,加上“理论上没有人不爱学习”这样的大胆假设,未来的大学也好,职业学校也好,从此就不会再有差学生,有的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至少也是各行各业的爱业乐业者,从此教育实现大同,也真正成为促进人发展的事业!从此,每个人都能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从此世界没有烦恼,大家都唱着歌工作,加班!

多么美好的教育图景啊,多么美好的教育造就的未来世界啊!

Monday, March 30, 2009



my research route
Posted by Picasa

Wednesday, March 18, 2009

Four aspects of Multiliteracy

a student who is doing research on multiliteracy, proposed his four focus about multiliteracy:




another video may help: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Yuvhd9BzRo

a very good speech from youtube

i just found a very good speech from youtube when i watching videos related with multiliteracy.